【情感驿站】古城墙上尽繁华
【编者按】为更好建设学生“第二课堂”,展现我校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书写当代青年学子奉献农业、胸怀天下的情怀,党委宣传部对新闻网“学生天地”板块进行整改,拟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叽喳寝室等栏目。敬请广大同学关注这片属于大学生自己的天地,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历史的车辙总是马不停蹄地转动,碾过一幕幕历史的变迁,留下数不尽的珍贵记忆。我所生活的古城西安便是如此——十三朝古都,印证着历朝历代的兴衰,见证了兵戈铁马漂橹千里的一场场战争。西安的七十年发展,既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城市奋斗史,也是新中国砥砺前行的一个缩影。
我出生于2001年,可以说是跨世纪的一年。翻开小时候的照片,除了青涩,我更多看到的是西安大跨步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自信。父母当年抱着我站在老家的道路上,黄土遍野,何来青色水泥地?
犹记得外公抱我坐于庭院,最喜讲给我他的故事。
外公年轻时读书十分用功,带上两袋黑面馍馍,就几乎是他在学校一周的伙食。我问外公为什么不吃白面馍馍,黑面馍馍又是什么?外公告诉我,那时候国家的物质条件并不富裕,每家每户都有固定的粮票,只能用粮票来领食物,所以他们就把玉米吃剩下的棒子磨成面参在白面里,有时还会吃树叶之类的东西。
母亲告诉我,小时候能吃炒鸡蛋是很幸福的事,但过去并不是现在打两三个鸡蛋。外婆在一个铁勺里,刷上少许油,再淋一点蛋液上去,炒出来的鸡蛋一人一口,那时一家人一起却也很幸福。
小时的我不以为然,并不能体会到过去的苦。而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懂得自己生活在和平富裕的国家有多么幸福。
如今乡村振兴力度逐渐加大,几乎所有的乡村都走在了现代化的道路上。听上一代人讲述,我的中学对面过去是一片麦地,而今已铺上柏油驶过数以千计的车辆。仍记得小学时使用一款带笔的触屏手机还算奢侈,而今满大街放眼望去皆是触屏手机的天下……
过去的钟楼周围是老旧的房屋,而今位于市中心的钟楼已然成为了大都市的地标,附近布满商业大厦,吸引万方来客驻足欣赏。过去的大雁塔孤零零地伫立在一片田地中央,而现在的田地早已被高层建筑取代,它所在的曲江也已经成为西安的富人区。
西安70年的变迁史,最显著的还是要属小寨了。80年代的小寨在当时也是西安的重要的商业市场交易点,许多的商人都选择在这里叫卖。而今天的小寨依然是那个熟悉的商业中心、购物天堂,可它却大换模样——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应接不暇,这里有全亚洲最长的扶梯,有数不尽的美食。
过去的钟楼
现在的钟楼
过去的大雁塔
现在的大雁塔
过去的小寨
现在的小寨
新老照片的对比,让这座城市的发展跃然纸上,从解放初期的全国贫穷,到如今逐渐迈向国际化大都市,西安用实力告诉新中国,告诉全世界它的崛起。新中国成立的70年,也是西安解放的70年。西安同祖国共进步,共同迎接着美好的未来。
据陕西日报报道,家住西安城东70岁的赵解放说“新中国成立后,从目不识丁的父母上‘识字班’,到如今我的孩子博士毕业后留在大学任教,可以说我们家3代人用70年时间诠释了发展才能自强的硬道理。”西安的GDP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西安百姓的文化水平。是啊,人们早已不再为吃饱穿暖而这些物质层面的需求而发愁,而是去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了,这也反映着西安这座文化古城的发展。
70年,峥嵘岁月弹指一挥间;70年,古城西安旧貌换新颜。今天的西安,致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也许过去的西安只给外人留下了有着丰厚历史古韵的一面,而现在的西安却是多面的,它不仅仅是一座刻板的古城,也成为了国际化的大都市。
愿西安乘各种机遇的东风,面对各种挑战,展现这古城墙上的无尽繁华。
古城墙上尽繁华
图文来源:林学院 林学1906 柏含一
编发:徐悦颖
编辑:0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