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展厅】国内外专家共论“硒”
【编者按】为更好建设学生“第二课堂”,展现我校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书写当代青年学子奉献农业、胸怀天下的情怀,党委宣传部对新闻网“学生天地”板块进行整改,拟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叽喳寝室等栏目。敬请广大同学关注这片属于大学生自己的天地,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第六届环境中硒与人体健康国际会议于10月30日在我校闭幕。此次会议的到场专家涵盖了全球五大洲硒研究领域的知名的科学家和国际知名研究人员,代表了学术的顶尖水平。另外,此次过半的专家都来自国内,覆盖范围超过二十多个省,代表了我们硒研究的“国家队”,是中国硒研究方向的中坚力量。
会后,几位专家接受采访,在分享会议感受的同时也对“硒”这一生命元素研究的前景进行展望。
Zhiqing-Lin:科学地“硒”入人心
来自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的Zhiqing-Lin教授与我校梁东丽教授有着长期的合作,此次来到西农,除了领略到秋日校园的美丽之外,还与一些优秀的青年教师和学生志愿者进行了密切接触,因此他也对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多元的文化生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表示,在未来将继续与我校进行交流,并将尝试与相关专业的其他老师甚至毕业生开展合作。
作为硒研究专家,Zhiqing-Lin教授对中国的硒缺乏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面对中国在硒的分布和供应方面的特殊国情,Zhiqing-Lin教授以美国政府对乡村地区进行食品调控的例子提出我国应当健全食物流通机制,指出我国在食品工业方面应当做到将富硒农作物制成的丰富的产品,使一些低硒地区人口达到每天55-60微克的硒的食物摄入。
严谨的科研意识也赋予了他深刻的责任感。在网络文化日渐普及的今天,Zhiqing-Lin教授倡导以科学的理论引导大众。他认为,科研人员一方面应当在产品研发方面做更多的努力,在政府的参与下能够将富硒食物作为一种大众消费的食物,而不是作为奢侈消费而存在。另一方面,科研人员和科学家应当将科学真相普及给大众,告诉人们基于科学知识上他们应当做什么,而不是在网络上获取一些错误的、不真实的知识。
关于硒的未来发展,Zhiqing-Lin教授认为在研究上将依然以硒的应用为主,关注如何提高硒的含量以及生物活性,同时对硒在人体健康方面的真实作用进行深入研究。Zhiqing-Lin教授说:“目前的研究对硒与癌症之间的关系众说纷纭,大部分研究认为硒确实可以降低患癌风险,但并不能作为治疗药物,更不是一种魔药。因此基于当前的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对硒对作用进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尹雪斌:将科研写在大地上
来自中国科技大学苏州研究院的尹雪斌教授对此次会议给予了高度评价。面对强大的专家阵容,他在认真听完每个学术报告的同时也称赞道:“这次参会的专家都是业内顶尖的学者,代表了硒研究的科学前沿,通过这次会议我第一时间了解到这些学者的研究动态,也获得了一个和他们面对面的进行交流的机会,这都是非常难得的”。
尹雪斌教授目前的研究方向是建立硒与农业和食品的关联机制。选择这个方向的原因除了硒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外,很大一部分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他介绍道:“我们国家较大面积硒的摄入低,在一些富硒地区还是会发生硒极度缺乏的克山病。这也说明了区域性的富含满足不了我国人口的大面积需要。因此需要我们利用科学手段进行调控,把硒充分的利用起来。”在这个基础上,他所在的中国科学院团队提出了富硒功能农业,将通过食物摄入作为基本途径来进行营养补充,实现老百姓口中的“吃啥补啥”。
在政府重视、社会需要、技术研究成果众多的发展条件下,尹雪斌对富硒功能农业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他也对硒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展望:“目前市场上消费者难于判断自己需要什么样、什么量的硒产品,因此也带来了购买困难的局面。”在未来,他希望可以研发出能够测定个人微量元素需求的便携设备,一方面让大家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另一方面帮助消费者在市场上能便捷地找到高质量的产品。
?Ulrich教授:相信科学,解读生命
来自德国伯恩大学试验内分泌学研究所的Schweizer Ulrich Eberhard Matthias教授是欧洲内分泌学会会员,在硒蛋白的生物合成、脱碘酶的催化机制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新的想法往往来源于交流学习。Ulrich教授谈到,他曾在美国贝塞斯达国家健康研究所进行短期研究,在那期间他初次接触到了硒,在之后的20多年里人脑中硒蛋白的功能成为了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他表示,这次国际会议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为致力于硒领域研究的学者们提供了一次思想碰撞的机会。“土壤—植物体系中硒元素的研究,你们学校的梁东丽教授是世界顶级的,她很用心地筹备了这次和硒有关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交流中相信我会有新的发现。”
“相信科学,崇尚科学,让科学成为我们解读生命智慧的一把金钥匙”,他说,“把探索科学奥秘的过程当成一次次挑战,不畏艰难,保持乐观,永不放弃”。这是他对待科研工作的态度,同时,他也希望莘莘学子们可以永远保持最初的好奇心,用最纯真的态度对待科学。
作者:资环学院2017级资环1702 罗一诺
经管学院 2019级农林经济管理硕士研究生 马 橙
经管学院 2019级农林经济管理硕士研究生 高嘉祺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2018级本科生 杨佳欣
农学院2019级农艺与种业硕士研究生 杨校文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 2019级本科生 罗全州
编发:方莫扉 王妙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