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看点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看点 - 学生天地

【情感驿站】一生所敬袁隆平,此世不忘爱国情

  【编者按】为更好建设学生“第二课堂”,展现我校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书写当代青年学子奉献农业、胸怀天下的情怀,党委宣传部对新闻网“学生天地”板块进行整改,拟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叽喳寝室、扶贫一线等栏目。敬请广大同学关注这片属于大学生自己的天地,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是的,看到这里,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脑海中慢慢浮现出了袁隆平老先生蹲在稻田里拿着沉甸甸的水稻的样子,这是2004关于袁隆平老先生感动中国的颁奖词。瘦小的身子,高高的颧骨,背微驼,小平头,古铜色的脸庞爬上了些许老人斑,宽阔的额头刻下了岁月的痕迹,晒得黝黑的手臂被稻叶划上了一道道伤痕,就是这样一名普普通通的老人,用自己坚守的信念和勤劳的双手谱写了一场“关于粮食的革命”。

  英雄伴我少年梦

  还记得第一次听到袁隆平这个平凡而又踏实的名字时,我还是一名初中生。那不过是一节普通的语文课,却在我心中种下了并不普通的种子。我记得老师满怀敬意的说:“袁隆平先生是著名的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用自己的一生致力于解决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当时年幼的我,少不更事,只是把袁隆平先生当作楷模,并且希冀着,幻想着自己长大后可以成为袁隆平先生这样的英雄。

  随着年龄慢慢增长,自惟至熟的我突然发现年少的自己是多么的天真。只知道袁隆平先生是在活在教科书中的人物,是伟大的、受人敬仰的科学家,但我却没有了解到袁隆平老先生的艰苦付出和巨大的贡献。1930年出生的袁隆平院士,现在已是将近90岁的老人了,仍一如既往从事水稻研究。他这一生奉献给了杂交水稻,奉献给了人类。他说趁现在身体还过得去,抓紧时间干点事。他的大孙女名叫袁有晴,今年初新添的孙女名叫袁有清。“晴就是太阳,清就是雨水,袁家有太阳有雨水,稻谷自然会茁壮成长!” 他还经常跟人说起他曾经做过两次的梦: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梁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颗粒像玉米一样大,他和助手们走累了,就在稻子下面聊天乘凉。袁隆平老先生给孙女取名、做梦都不忘水稻。一穗穗沉甸甸的水稻,一如袁老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的硕果累累。一亩亩金黄色的试验田,一如袁老半世纪为人民所做的功绩。

  心怀敬仰,为梦远航

  高考结束后,我填报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记得那一年,爸爸妈妈送我来到了这座知识的殿堂。报道那天下午,我在宿舍阳台外沐浴着西农的晖光,嗅着独属于西农的芬芳。我环顾着四周陌生而又有着亲切感的西农校区。突然间,我被距离宿舍不远的空地给吸引住了,午后的阳光洒在这片空地上,风徐徐吹着,泥土好像拥有特殊的魔力,让我的眼睛无法转移,在心里更好奇这片空地是什么用途。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学校的试验田,专门为了学研究而留的一片空地。陡然间,袁隆平老先生蹲在田地里、手拿着稻子的景象又浮现在我眼前。袁隆平老先生把身边英语好的年轻助手都尽量送出国去深造,希望能有年轻人可以继续科研,将水稻研究继续下去。每次我遇到困惑或者心情烦闷时,都会去那片空地待一会儿。每当我去那里时,空地里总是有人在观察着、记录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即使是在酷热而又干燥的暑夏,他们依旧没有爽约,我仿佛又看到了袁隆平老先生蹲在稻田里的样子。后来,我了解到这些扎根泥土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夏天顶着太阳,其实背部的皮晒到皲裂都属于正常现象,听到这里我一阵揪心,但更多的是油然而生的一种敬佩和身为西农学子的骄傲。

  克己奉人,坚守梦想

  袁隆平老先生一生致力于解决百姓温饱问题,在面对困难时,他从未想要过放弃,而是在想方设法克服并乐在其中。袁隆平先生始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着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有能力解决温饱问题。

  1974年的春天,袁隆平老先生亲自培育的中国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稻“南优2号”,在安江农校试种时,667平方米产量628公斤水稻,这一重大成果被报道出来后,引起湖南省委、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2001年以来,袁隆平指导选育成大面积示范亩产800公斤、米质优良的第二代超级杂交稻,并于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第二期超级稻目标。第二期超级杂交稻于2006年开始推广,2011年种植面积达800万亩,在大面积生产上比第一期超级稻的平均产量高达50公斤/亩以上。

  即使成绩斐然,先生也不会停止步伐,他进一步提出了将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结合,攻关第三期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每亩900公斤目标,经过努力,2011、2012年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攻关百亩示范分别达亩产926.6公斤、917.7公斤,标志中国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实现。

  2013年,启动亩产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第四期目标攻关,并在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牛形村实现百亩平均亩产达988.1公斤,创世界纪录。

  前不久,5月22日,位于三亚水稻国家公园的有机覆膜直播试验示范田进行测产验收,测得亩产1065.3公斤,创下海南省水稻单产历史最高纪录。

  这一系列数字说明了袁老先生扎根黄土的坚定意志,反映出袁老先生契而不舍、吃苦耐劳、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那么,在大学、在我这个年龄段,我是否能做到像袁隆平老先生那样扎根黄土,踏踏实实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大学我选择了法学专业,虽然身边的人都不看好我这个专业,但是我却觉得我的专业实用性极高,而且在全面推进法治中国的今天,广大乡村居民法律意识淡薄这一现象十分严峻,那么我为什么敢斩钉截铁地说目前乡村居民法律意识淡薄呢?不仅仅是因为我在农村生活过数年,更是因为在学校举办的多次大学生下乡实践中,我皆积极的参与了进去,并且围绕法律援助的主题,带领着我的小伙伴们热情满满的展开了实践活动,所以前述讲到的结论便是经过多次的实际调研而得出来的。仍记得在总结2018年的暑假调研数据后,我们团队发现,只有一位西北政法毕业的老爷爷,他在我们随机选择的那么多访谈的人群中显得是那样的“格格不入”,知法懂法唯他一人。在长达数小时的调研以及很少有人理解我们的情况下,唯有他鼓励我们说国家法律需要更多你们这样的知识青年去普及,你们一定要坚持!他紧握着我的手说:“中国的未来需要你们,就交在你们手上了!”当时眼眶早已红润,我命令着眼眶中的泪珠不要落下,因为我知道这是一份信任,这更是一份跨时代的嘱托!我想一个作为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最有责任动身乡下、去传授法律小知识、或者下乡进行法律援助。

  好好学习,认真深入钻研法律是我们的责任!

  正是在袁隆平老先生踏实、努力的推动和感染下,我也明白了我心中所想。我想要的是:我们国家可以城市乡村一个也不落的实现真正的全面法治。助力这一梦想,当然不能只是嘴上说说。在校我积极参加公益创业实践活动,希望将来有一天可以遇到与我志同道合的一群人,一起助力乡村法律的传播与援助。

  我热爱我的国家,当我在新闻中、生活中看到祖国发展的越来越好,我为我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我更希望用自己的微弱之力去为祖国的发展添砖加瓦。

  最后,我想说:此生不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

  作者:

  人文学院法学1702 胡亚兰

  编发:刘雨婷 黄绚

编辑:刘雨婷 黄绚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