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驿站】 关于“法治精神”的一点闲谈
【编者按】为更好建设学生“第二课堂”,展现我校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书写当代青年学子奉献农业、胸怀天下的情怀,党委宣传部对新闻网“学生天地”板块进行整改,拟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叽喳寝室、扶贫一线等栏目。敬请广大同学关注这片属于大学生自己的天地,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我们总是说要“依法治国”,那么法治究竟是何方神圣,我们又为什么要去建设法治呢?所谓法治,就是援法而治。我认为法治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国家,对公民的重要意义上。
法治对于国家意味着什么呢?正所谓“奉法者强则国强”,法治是国家发展的“定海神针”。我们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要想实现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不能总盼望着不确定的人治能时常产生明君,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法治,而在这方面,我们曾经是吃过亏的。有了法治,才会有稳定的秩序,才会有良好的环境,才会有国家民族美好的明天。
法治对于公民意味着什么呢?法治是公民权利的“护身符”。一个法治的国家里,公权力受到制约,而难以对公民权造成不法侵害,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做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而在法治尚不健全的时候,公权力往往会不自觉地侵害公民权利。就例如上世纪的呼格和聂树斌等人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遭到残酷刑讯逼供而屈打成招,最终不明不白地死在狱中。他们年轻的生命因为公权力的滥用而永远定格,这是多么让人扼腕叹息啊。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掌握公权力的都是包青天,我们只有通过推进法治,建立一套包青天般的制度,才能真正做到秉公执法,公正司法。只有公权力被法治锁进“牢笼”而不被滥用,这样的悲剧才能够避免。
好在,在推进法治的道路上,我们一直在努力前进。党的十五大明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004年,我们明确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国家根本大法——宪法!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在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全面推进。司法改革持续发力,科学立法体系更加完善,严格执法有了制度保障,全民普法工作得到长足发展...一个个里程碑式的成就,标志着中国法治建设所取得的进步,也为我们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法治对于我们来说,正如太阳对万物生长一样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建设法治呢?我认为,要想有法治,首先需要我们去信仰法治。习总书记曾说过:“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当我们人人信仰法治,把法治精神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时,这种信仰的力量便会转化为巨大的推动力,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长足发展,如此一来我们的民族才会有希望。
有人可能会认为,法治精神是个很空的东西,没有什么太大用处。现实中,我们有时也经常可以看到法治精神遭到践踏,法律受到人治伤害而沦为装饰品的情况。那么,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法治精神?我记得宪法老师曾对我们说,对法治精神的信仰不是没有意义的一厢情愿,当这个社会信这个的人多了后,这个社会才会有法治,这个社会也才有公平与正义。我们,需要法治;法治,也需要我们!
在韩国电影《辩护人》中,当宪法受到公权力践踏的时候,一句“岩石再硬也是死的,鸡蛋再弱也孕育着生命”激励着宋佑硕律师勇敢地为受害学生辩护,去以鸡蛋撞石头的精神对抗肆意侵犯人权的军政府,去努力推动社会进步,让自己的后代生活在一个更好的,不再充满恐惧的时代。我认为,法治就是一颗孕育着生命的鸡蛋,它终将战胜坚硬无情的石头!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新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法治建设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个社会还有不太好的地方,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只能去抱怨这个社会的黑暗,却对光明视而不见。与其埋怨现状,不如挺身而出,去让我们的法治状况更加进步,去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法治中国,需要一颗颗向往法治的心,需要一个个建设法治的人才。毛主席曾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挺身而出,努力去学习专业知识,锻炼实务能力,提升法治素养,用我们的力量去建设一个法治国家,一个法治政府,一个法治社会,去为我们祖国的法治建设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作者: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法学1703班 金福琳
编发:李春雨 刘彦宁
编辑:李春雨 刘彦宁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