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展厅】“石”志不渝传农史 见贤思齐勇担当
【编者按】为更好建设学生“第二课堂”,展现我校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书写当代青年学子奉献农业、胸怀天下的情怀,党委宣传部对新闻网“学生天地”板块进行整改,拟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叽喳寝室、扶贫一线等栏目。敬请广大同学关注这片属于大学生自己的天地,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说到历史,我们常谈中国古代史、世界历史,但专门研究农史的,不仅可以说是一股“清流”,还可以说是颇让人不解。农史,有什么值得研究的呢?但是,我们西农确有这样的“非主流”大师——石声汉。
在石声汉先生和农史结缘之前,他的研究方向是生物和植物生理学。回国后他立志解决荒漠化问题,便来到了陕西武功的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就职,从此西农也和他结缘。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主席发出"整理研究祖国医学农学遗产,把它发扬光大起来,为广大人民的幸福生活服务"的号召,祖国农业科学遗产的整理和研究出现了新的局面。建国之初,西农的前身西北农学院成立了农史小组。石声汉怀着一股热忱加入到了农史研究当中,从此笔耕不辍。石声汉虽然身体不佳,仍然怀着极大的毅力校译了《齐民要术今译》《农政全书校注》《四民月令校注》等古农书。在身患胰腺癌弥留之际,他还一再说:"希望动手术之后,再有二三年时间,把《农政全书》重校一遍,争取出版。还计划再校两部农书……"但这些都成了他未竟的遗愿。1971年6月28日,他抱憾去世,时年64岁。
有人或许会问,为何要研究农史?农民们会拿这些书学种地吗?在回答此问题之时,我们且听听数十年前的石声汉老先生是如何想的。先生曾多次表示,中国自己珍贵的历史,让外国人来搞,实在说不过去,我们一定要自己努力,搞到外国人前面去。在石声汉先生开始中国农史研究之时,日本已经组织许多专家研究起中国的经济史、农业史等,中国不仅面临着学术地位重建的危机,也面临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危机。在这场竞争之中,石声汉、辛树帜等老一辈农史研究学家挑起了大旗,也再次吹起了西农勇担历史使命的号角。
我们再回来探讨前文的疑问,历史的回应掷地有声。怀着这样的态度的人是带着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看待问题的,他们无法看到农史研究的历史意义,也无法理解石先生的一片赤诚之心。今天我们怀念石声汉先生,纪念的是他作为我国农史研究重要奠基人所做出的卓著贡献,敬仰的是他治学中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态度,缅怀的是他把个人追求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的“大我”精神。先生之风,山高山水!
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石声汉先生就是脊梁的显著代表。清明时节,我们怀念伟人,农史事业的开拓者们不应忘却;再看放眼望去西农符号,昆虫之于周尧,小麦之于李振岐,水土保持之于朱显谟等等,今日的西农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这些堪谓西农风骨之前辈!那么,今日的西农人还能不能赓续大师伟业呢?当国家需要我们之时,我们能做得到像石声汉等老先生一样投身祖国建设中奋斗终生吗?西农精神指引我们应有的使命担当我们青少年能做到吗?“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敢于吃苦,追求卓越”。今日的西农人,更应不断勉励自己,立远志、下狠工、行伟业,才能无愧于己于国——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者: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社会工作1701班 唐信
编发:方莫扉 张娅菲
编辑:方莫扉 张娅菲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