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驿站】黄河落天走东海 万里写入胸怀间
【编者按】为更好建设学生“第二课堂”,展现我校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书写当代青年学子奉献农业、胸怀天下的情怀,党委宣传部对新闻网“学生天地”板块进行整改,拟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叽喳寝室、扶贫一线等栏目。敬请广大同学关注这片属于大学生自己的天地,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李白有诗“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道出了黄河的气势与阔大,黄河孕育了华夏这一古老的文明,在每个华夏儿女的心中黄河便是他们的母亲。我观从前课本上黄河的图片,便留下了这样的印象——泥浆滚滚从天上倾泄而下,澎湃的水浪和着泥沙冲击到岸边咆哮般掀起巨浪。
黄河的水是浑浊的。
但是这个扎根在人们心中多年的印象却被一个常年坚守在黄土高原朱显谟教授改变了!朱显谟教授已然仙去,享年102岁的他却把大半辈子奉献给了黄土高原,扎根在了杨凌。他幼年就体验了民间之疾苦,稼穑之艰难,对古老的耕种方式颇有感慨,并立志想要成为一个科学农民。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哪怕在土壤研究时提出过的见解和观点,既不符合传统,也不适应潮流,曾被称之为“离经叛道”或被斥之为“标新立异”。但经过实践检验,他提出的许多观点都被证明是正确的。
1959年,为了支援大西北建设,朱显谟教授毅然告别了南京条件优越的生活,举家迁往当时荒芜偏僻的杨凌小镇。他带着他的“食盒子”在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上做野外调查,这不锈钢饭盒见证了他研究红壤与黄土的岁月,更照映出了他吃苦朴实的坚韧品格!黄土起伏不断的沟壑上,多少次无望的抬头,却看见了星河璀璨的夜空。
几乎所有的有关朱显谟教授的文章都一定会提到他关于黄河治理最杰出的成就——28字方略。这里包含了他对黄河治理与水土保持独有的见解,更饱含了他对黄河复“清”的殷切希望!他对水土保持的研究锲而不舍,“黄河不清,我死不瞑目!”,为了这个梦,他投身研究了五十多年哪怕已然耄耋都不曾停止。他把他的知识他的热血都挥洒在了大西北的这片华夏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上。他对祖国的奉献,对大西北的建设,对黄河的努力吸引着更多的科研人以此为榜样;他诚朴勇毅的人格魅力更是得到了他众多门生的崇敬。
我曾读过《中国国家地理》的黄河特刊,却不想多达368页的加厚版杂志几乎没有提到过这样一个跟黄土黄河紧密相连的人。我感到痛心却又很快的释然了,朱显谟教授一心为国,想来也不甚在意这些虚名。毕竟,他是这样一个朴实无华,扎根奉献的人,值得他在乎的不是媒体群众的评价,而是他的努力得到了何种成效,黄河的水究竟有没有澄清!
我本想用华丽修饰的词藻去赞扬这样一位伟大的人,却发现朴实直白的语言才是对朱显谟教授最崇高的歌颂。
“目前(2015年),经过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等工程,黄土高原基本变绿,黄河流失土壤泥沙由13亿吨减少为3亿多吨。”
“在非汛期,黄河80%以上的河段是清的。”
黄河的水是澄清的。
偶尔有船经过,撞碎一片波影。那一刻,我好像走在河岸,看对面的人似乎向我走来,心中一片广阔寂寥,突然想到朱教授仙去时该安心了。
作者:园艺1801班 杨雅茗
编发:刘雨婷 黄绚
编辑:0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