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看点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看点 - 学生天地

【时事茶座】《流浪地球》背后

  【编者按】为更好建设学生“第二课堂”,展现我校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书写当代青年学子奉献农业、胸怀天下的情怀,党委宣传部对新闻网“学生天地”板块进行整改,拟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叽喳寝室、扶贫一线等栏目。敬请广大同学关注这片属于大学生自己的天地,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类。”                   

  ——《流浪地球》刘慈欣  

  这是一部希望与绝望并存的电影。

  “人类,这一诞生于太阳系的渺小族群,踏上了2500年的流浪之旅,共计用100代人的时间。”100代人,2500年……我们现在是2019年,往前走2500年,是公元前481年。在中国,当时是春秋时期。在欧洲,那是波斯帝国和希腊城邦的时代。我们准备用将近整个人类文明史的时光,逃离太阳,不管在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黑暗,还是光明。

  看完电影,让我最受触动的就是这庞大的,史诗一般的世界,充满着厚重和沉淀。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在高二初读刘慈欣科幻小说时的惊讶和震撼。那时候我震惊于世界上还有这种奇妙磅礴的想象,还有这种思考人类与宇宙关系的宏大小说。从此,一个新的世界朝我打开了大门,我开始用一种新的目光看待,思考周围的一切。

  回到这部电影。希望与绝望并存,并不只是在剧情表现出来的意义,这部电影的制作过程,也可以这样感慨。作为一名伪科幻迷,我很支持国产第一部科幻大片,不仅在电影院看了两次,线下也买了一本官方周边:《流浪地球·制作手记》。里面详实的记录了这部大片艰辛的制作过程。比如,从导演接到通告,到剪辑出成片,用了七年的时间。开拍之前制作了1000多张概念图,用四个月的时间详细认真的讨论并最后编写出流浪地球100年的编年史。每一个设定都经过了无数遍的推敲,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导演和他的7000人团队里的每一个人不止一遍地检查过。我说的这一切还只是他们的日常工作,还有各种未知的困难挫折在考验着他们。 因为这毕竟是中国第一次做科幻大片,在中国电影工业化还没有成熟的时代,我们难以想象他们经历了什么。

  在刚开拍的时候,几位副导演连科幻电影拍摄所特有的几个部门的名称都搞不清楚。其中有个部门叫UI,意思是用户界面。导演为了电影的真实性,UI就不用绿幕去做,而是用真实的电子屏幕,这样能更好的显示屏幕上的指纹,灰尘,人物的倒影,周围环境发出的光等等。但是这样带来了大麻烦。由于设定,需要很多的屏幕显示,但是那么多屏幕又不能统一控制,每一个屏幕有自己的单独电源,只能单独控制,这样就需要工作人员一个个去遥控。那么开拍的时候就会有很大的麻烦,因为什么时间哪一块屏幕显示什么符号都是特定的。比如说大气渐渐流失,那车上的屏幕就该显示出气压变低的标识,气压降低到一定程度还要发出警告。这都需要工作人员的默契和熟练的配合。而默契和熟练需要时间,但在剧组里,时间就是金钱,如果整个剧组因为一个部门的问题拖一天,那损失就大了,这不光是巨量的金钱流失,还有设备的损耗,人的耐性,热情也会慢慢的磨失掉。

  好在这一切他们都熬过来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们就像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后来的人再吃时,他就会教后人怎样剥,哪里好吃,哪里难啃。经过绝望,承受下来,余下云云,便是希望。

  最后再说说电影本身。

  这部电影里的伏笔细节太多了,我就不一一说明,只挑一些我感觉有意思的部分。 周倩作为原救援小组里唯一的女生,她的外骨骼装甲靠近心脏的地方贴着一些小红心。在那个绝望的年代,普遍缺少艺术,缺乏感性,所以这些显示着少女心的贴纸显得尤为珍贵,尤其是厚重冰冷的外骨骼和柔弱稚嫩的少女心组合在一起,更令人心疼。

  外公韩子昂是99年生人,和我同岁。所以他用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智能手机,看着抖音,抖着腿。

  李一一出场就拿着他的骰子,之后一直拿在手里。这其实是代表了概率。人类的形成是概率,地球的形成是概率,宇宙为何这样是概率,所以人类最后能否获救也是一种概率,这种不确定性贯穿整部影片,这也很明显的体现了希望与绝望并存。

  Mike隋出场的时候有光,之后他的每次出场都有光。这其实是Mike代表着希望,代表着乐观,代表着人类面对灾难时的尊严。

  刚子为了救外公死了,但外公也就多活了几分钟。当救援小队快到杭州的时候,杭州地下城没了。我看到这里的时候不太相信,但一会儿就发觉导演这样拍才符合逻辑事实。我们都被好莱坞式的大片贻害不浅。如果用结果论问:刚子的死有意义吗?把火石送到杭州地下城有意义吗?答案是不要在一个绝望的年代谈意义,真正的意义是让尽量多的人活下去。

  救援的时候,无论是去杭州地下城,还是苏拉威西号转向发动机,都是饱和式救援。拯救地球的任务,并不是只在主角身上,所有的人,都在为了希望奋斗。回过头来,你会发现,主角那一队几乎什么也没做,杭州地下城没救上,点燃木星没有成功,但这显得更加真实,从而希望,也显得更加可贵。

  决定“火种”计划实施的联合国政府在地球上,没有在空间站。空间站里活着的人只有领航员。说实话,流浪地球确是不按套路出牌,按好莱坞的拍法,联合国,政府一类总是自私的,是拖主人公后腿的。

  moss在木星引力突然激增的时候就启动了“火种”计划,因为它是绝对理性的,它那时就通过计算得出地球获救的几率几乎为0,于是放弃了流浪地球计划。可是人不能一直保持理性,只要有一线生机他也会去奋斗。所以moss最后说出了这样一句话: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果然是一种奢望。这是人类不完美的地方,但也是人类获得尊严的方式。

  当然,这部电影不完美的地方也很多。比如流浪地球计划从现实来说就不成立,地球不能被推着走。被洪水淹没的上海市中心被冰冻之后,楼里面还是空的,没有被冰充满。韩朵朵那段演讲太过尴尬,紧急的情况下还说那么多废话。刘启和刘培强之前的隔阂问题没有做好铺垫,当然这可能是剪辑的问题,把地下城的经历剪了好多。

  但总之,当我几年前只能靠我自己想象出来的画面,但在现在能够用光影表达出来的时候,我还是激动的。我看电影的时候流了五次泪。第一次是开场,可能自己给自己的暗示比较多,自我感动。第二次是镜头从地球表面拉到整个宇宙,我没忍住,这个时候,我还是那个爱看科幻小说的小男生。第三次是姥爷死了,第四次是韩朵朵演讲,虽然很尬,但是这个女孩带着哭腔的声音和之前情绪的渲染让我忍不住。第五次是刘培强自己用空间站去点燃木星。

  朝云暮雨,沧海桑田,没有什么能永垂不朽,我们人类也如此,但是活着的时候,就要拼尽一切,就算前路绝望大于希望,这不是有没有意义的问题,这是人类尊严的问题。

  作者:陈政元

  编辑:刘雨婷

编辑:刘雨婷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