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看点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看点 - 学生天地

【别样征途】上海记––一座城市的灵与肉

  【编者按】为更好建设学生“第二课堂”,展现我校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书写当代青年学子奉献农业、胸怀天下的情怀,党委宣传部对新闻网“学生天地”板块进行整改,拟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叽喳寝室等栏目。敬请广大同学关注这片属于大学生自己的天地,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说来肤浅,本就年少无知,游历又少,想凭二三节期的行踪见闻来敷衍一篇游记散文,怕是要捉襟见肘贻笑大方,且不说两汉赋家毫笔华章写尽三都二京,柳宗元欧阳修辈以游记留名青史,即在商业旅游成为时尚的今天,豆瓣知乎上的旅游达人文艺青年们各各写得一手内容详实图文并茂的好游记,而视野也早在国门之外四洋七洲,不再是江河南北的大同小异了。所以而所不已的是,动辄人口千万的现代都市复杂多元有如雾里看花,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的宏观考察客观分析之外,街头巷尾亭子间内,更藏着广漠而全息的人情细故,时时上演着一出出市井人性的大戏,这样的人间光景,却是看了又看写了再写也未得看足不可道尽的。

  上海无疑是近现代国史上的一大奇迹,早在八十年前,鲁迅张爱玲等一票前辈后生混迹于外滩里弄演绎一桩桩公案轶闻的当儿,上海已然是满脑肥肠的暴发户,更毋庸说改革开放以来的模范弄潮儿浦东的蔚然崛起,自是共和国经济史上的头等样板戏。

  外滩广场,黄浦江畔,凭栏远眺嘟嘴自拍的各色游客嘴上夸赞上海的繁荣心底里暗叹地域发展的落差如此之大。说到底,申江两岸,十里洋场的新旧繁华在游客眼里不过是一张自拍的好背景,阿拉到底上海人也多是迟早的移民,他们看惯了不再稀奇自然也明白那只不过是上海的脸面,真正的上海,真正的上海人,只怕还是在相形见破败的弄堂里,错乱横陈的电缆下,竹竿上晾晒的长短衣物层层叠叠,这般光景,大概才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所在。

  在西藏南路的一条弄堂口吃馄饨,一家老少擀的擀包的包,靠墙几张长桌,大碗十元,小碗五元,好奇的外地游客进来坐下,多看几眼,多问几句,弄堂里挽着菜篮的老夫妇,金扳指花衬衫的中年男人,大抵都是常客,过来打个招呼,坐下闲聊一会,漫不经心的吃完一碗馄饨,各做各的一份事去,老婆婆看出是外地游客,“个才是好味道呀,我们上海人也是这样过日子的嘛”。

  吃完馄饨去城隍庙时途经方浜中路,看见一家古玩寄售店,狭长矮小的门面里面堆满了古玩字画,门口的台阶上散乱堆叠着各式各样的故旧杂货,多的是收音机传呼机和黑胶唱片,上海人美名曰“老物件”,尤其是各种样式的上海钟表,有的表针还在自顾自摆动着,恍然模糊了历史与现实。店主夫妇四十出头,真真科班出身的上海人,老板肤黑体壮,烟不离手,一脸的无所谓,老板娘娇小和善,手脚利索少言谈,清早上顾客不多,多是买菜归来的老上海,看的多,买的少。一位绸衣布鞋的老先生在一堆收音机前驻足良久,终于弯腰拾起一个,侧身朝里问价钱,老板娘指指台阶,“多捡几个带走好么”,老先生又是一阵左挑右捡,终于拾起了三个,又是一阵讨价还价,“三台吧侬十五块,好伐啦”,老板夹着烟走出来,摆摆手,老先生也了了,付钱走人,不多一句客套话。到底上海人。

  对于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也未必能摸得清看得透,历史与现实,发展与保留,都留下斑驳的痕迹,一起构成一座城市的整体景象,外地游客慕名而来所惊叹的未必是最独特的,反倒是无从开发又上不了台面的嚣杂弄堂亭子间内,吴侬软语缴绕不清的地方,上海的大脾性与小心思或可窥得一二。看懂了弄堂风光,也就看懂了半个上海,那剩下的一半,怕是只有上海人自己才体味的到了。

                

              

  作者: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社工1702  王娟

  编辑:成佳源

编辑:成佳源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