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看点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看点 - 学生天地

【中外书架】读《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有感

  【编者按】为更好建设学生“第二课堂”,展现我校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书写当代青年学子奉献农业、胸怀天下的情怀,党委宣传部对新闻网“学生天地”板块进行整改,拟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叽喳寝室等栏目。敬请广大同学关注这片属于大学生自己的天地,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很庆幸自己能与这本书结缘,读罢杜威《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我获益颇多。由于我本人对教育心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与过去二十年来受教育的经历相结合,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场上,我想就“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这一章节浅谈自己的感受。

  于此处我要先引入“快乐”一词。何为“兴趣”?杜威认为其根本意义似乎就是由于认清其价值而集中注意、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于某种活动的意思。而“努力”在我看来,则是由于树立了某一项目标而不断克服外部障碍和自我惰性的一种积极态度。兴趣不是努力的必要条件,一个有责任心或是长期受规则束缚的人或许可以对他所承担的所有事情都投入最大的努力,可这种努力并不是源于兴趣或是热爱,而是出自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我努力,是因为我认为我必须努力。”或是出自一种习惯,或者说是由于已经固化的思维模式,“我努力,是因为我认为我应该努力。”这种努力,往往是机械的,尽管仍作为人们的主动性行为,可它缺乏必要的生机与活力。而我在本段开头引入“快乐”一词,是想说明:兴趣不是一个人愿意付出努力的必要条件,但却是一个人努力后能够获得快乐的必要条件。

  我们不难发现,身边为人父母者大都不止一次地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只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他们很乐意看到孩子坐在公园的沙堆里全神贯注地搭积木,或是趴在动物园的铁栏外聚精会神地看老虎。从孩子出生起,这句话似乎便成为很多父母的教育信条,我相信他们的初衷的确是这样的,可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尤其当孩子看似已经具备了身体健康、童年快乐的条件后,父母便有极大的可能在连他们自己都无意识的状态下对孩子抱以越来越大的期望,外化出来的便是对孩子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容易将孩子的兴趣诉求与其努力的方向割裂开来,认为兴趣不过就是兴趣,另一方面则有意甚至强制地将孩子引导至他们认为应当为之努力或者说值得努力的方向上。他们在不自觉中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而这种行为本质上是父母想让孩子代替他们实现他们未曾实现的人生理想或是达到他们未曾达到的人生高度,有时候,这种意志甚至不是源于他们自己的兴趣。我不否认,很多孩子可能的确会按照父母的意志去设想自己的人生,去确定自己将要为之努力的方向,可这种以扼杀兴趣为代价,以压抑个性为条件的努力,我并不认为它还具有价值和意义。

  兴趣的价值在于它所提供的那种促使人积极主动并且坚定不移的动力,而我们所要实现的目标则是让兴趣最终转化为社会公认的有价值的目标结果。因此,若仅仅只是让孩子的兴趣停留在兴趣的水平上,那是放任,也不值得被称赞和效仿,由于孩子在认知水平上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教育者提供合理的引导必不可少,要让孩子的兴趣与富于思考的努力紧密结合,使内在兴趣外化为一种能够逐步适应更高要求的积极态度,从而能够有效化解爱好与学习的矛盾,让孩子真正能够因兴趣而努力,同时在努力中获得快乐与享受。

  作者:人文学院公管1701班 屠小玮

  编辑:刘雨婷

编辑:刘雨婷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