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茶座】你应该为杨凌而自豪
编者按 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期间,人民网十地联动现场直播了全国各地庆丰收实况。在陕西杨凌分会场,我校人文学院教授、古农史专家樊志民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畅谈杨凌在中国农业发展历史上所作的巨大贡献。以下是当时的采访内容,题目为编者所加。
杨凌是中国农业圣地,又是世界知名的农业科技创新城市。
早在4000多年前,周民族在这里的农业经营,结束了漫长的原始农业时代,开启了传统农业的进程,有农耕文明发祥之功。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周秦以来的农业传统受到巨大冲击与破坏的情况下,武功苏绰推动少数民族接受农耕文化,于中华农业文明有兴灭继绝之功。
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开发西北、救亡图存的背景下建立了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启了近现代西北高等农林教育的先河。此后的几十年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和陕西省在杨凌陆续布局建设了10家农林水牧科教单位,形成农业科教资源富集区,被誉为中国著名“农科城”。赵洪璋院士的“碧蚂一号”小麦是目前世界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之一、李振声院士的“小偃”系列长期主导了我国小麦品种的换代,“秦川牛”“莎能奶山羊”“西农八号”西瓜、“秦冠”苹果、第一例成年体细胞克隆山羊等数以千计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均诞生在杨凌。在农业科教的各个领域,西农都做出过标志性的成果。
1997年7月29日,国家批准成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并纳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序列管理。1999年9月,杨凌7个农林科教单位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这是基于“解决21世纪中国人的吃饭问题”的重大战略布局。杨凌示范区内聚集了农林水等70多个学科、7000多名农业科教人员,数万名在校大学生、研究生,成为最独具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城市。国家交给杨凌的任务是:通过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助力我国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
近年来,杨凌培育的“西农979”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三个小麦品种之一,“秦优7号”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高油双低杂交油菜品种,玉米新品种“陕单609”实现了机收玉米育种的新突破,“瑞阳”“瑞雪”、“秦脆”“秦蜜”等苹果新品种有望成为黄土高原苹果产区更新换代的主栽品种。
杨凌为我国从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樊志民,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我校人文学院教授
编辑:邱美娴
编辑:0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