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征途】延安之行第一天——梁家河
【编者按】为更好建设学生“第二课堂”,展现我校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书写当代青年学子奉献农业、胸怀天下的情怀,党委宣传部对新闻网“学生天地”板块进行整改,拟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叽喳寝室等栏目。敬请广大同学关注这片属于大学生自己的天地,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等信息)。
延安之行第一天——梁家河
继去年参加井冈山培训,今年我又报名了校团委组织的了解知青文化,感悟延安精神主题学习实践活动。回来后把出行几天的见闻和心得记录下来。
7月14日早上七点钟从南校区出发,老师和学生加上共一百余人的队伍,分别乘坐三辆车,前往梁家河。坐了五个小时的长途客车,我们到达了延安大学,在延安大学稍作休整,吃过午饭,前往习总书记下乡插队待过七年的梁家河。大巴车到达梁家河停车场后,给我的感觉非常震撼,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团在梁家河门口排队等候,每个人都佩戴党徽,所有人都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深深的敬意。排了一个小时的队,西农团队才全部进入梁家河。我也是陕北人,到达梁家河村子里,给我第一感觉很亲切,有种回家的感觉,村子的水土保持做得很好,已经不是当年那种光秃秃的荒山上站着几只山羊走西口似的凄美荒凉,满山的植被郁郁葱葱,让人不禁感叹《南泥湾》中传唱的“陕北好江南”一幕已经真的实现。
首先参观的是习总书记曾经和乡亲们一起打过的井。对于陕北人来说,由于缺水,地下水的利用对于村子里的人来说格外重要,水就是的生命,水就是希望。习总书记和乡亲们一起,撸起袖子,别起裤腿,踩在泥浆里,没日没夜的劳动,为村里打下了最大的一口水井。时至今日,梁家河乡亲们还喝的是这口井里的水,习总书记的艰苦卓绝,辛苦劳作,最后苦尽甘来,造福一方百姓。在水井旁,来自延安干部学院的老师饱含深情的讲述了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知青岁月,没有夸张的赞美,只是实事求是的讲述了习总书记在下乡插队的七年中,如何克服困难,转变角色,为村民谋福利,为人民服务,严于律己,坚持学习,钻研马克思主义,把村子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和梁家河村民一起荣辱与共,肝胆相照。虽然是梁家河是一个很普通的陕北农村,但是在这里习总书记用自己的勤劳和汗水赢得了百姓的认同和支持,从这里,习总书记踏出了为人民做实事的远行。
接着我们又参观了习总书记曾经住过的窑洞。窑洞非常简陋,里面只有一盘炕,两个大水缸,一个用来冬天腌酸菜的,一个用来盛水。炕上一个小木桌,上面放着煤油灯,习总书记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任然坚持每天看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身体力行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豪迈气魄。最后参观的是一个农家小院,里面坐着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奶奶,她一边纳鞋底,一边唱着地道的陕北民歌,她的歌声把我的思绪拉到了几十年前,习总书记和北京的知青刚来陕北,每天出去劳动后,又累又乏,听到当地百姓们千转百回的陕北民歌,看见山头上青壮小伙儿们威武雄壮的腰鼓秧歌,他们心中远在异乡的孤独感立马跑到九霄云外,要把全部的身心都浇灌到这片黄土地上来。这就是黄土高原的魅力,这就是革命精神的传承,在这里只要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坚持为人民服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肯定能干出一番事业,一定能够——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作者:葡萄酒学院辅导员 赵星宇
编辑:秦格格
编辑:0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