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茶座】脱贫之战,文化先行
【编者按】为更好建设学生“第二课堂”,展现我校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书写当代青年学子奉献农业、胸怀天下的情怀,党委宣传部对新闻网“学生天地”板块进行整改,拟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叽喳寝室等栏目。敬请广大同学关注这片属于大学生自己的天地,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等信息)
“足寒伤心,民寒伤国,”中国提出精准扶贫的战略方针: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精准扶贫之战要打到要害,一定从人们的心中开始。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载体,在弘扬文化自信的今天,定与脱贫攻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018年3月,全国“两会”拉开帷幕,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龚曙光第六次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来到北京,这次他带来的“倡导文化扶贫”建议引起我的关注。的确,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口脱贫,我们又将迎来一个问题,如何使他们不再二次复贫?如何在钱包鼓起来的同时,精神世界也富起来?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习主席在十九大开幕式上的慷慨言辞,有如一个鼓锤,敲击着几千年来历史的心脏,不仅激起一阵岁月的尘土,更激醒了中国发展之路的神经!与世界上其他被殖民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文化地壳”远比其他国家要“厚”,因为我们有足够的养分来保护她,有足够的信心去传播她,有足够的理由去利用它。体现最明显的就是旅游文化自信。碧空、浮云、岚山,美丽家乡旅游业发展,是开启文化扶贫的一把“金钥匙”。全国人大代表、导演贾樟柯在家乡平遥举办国际电影展,短短八天时间里,有18万人参与。增加了当地的游客数量,让小县城平遥迸发出新的活力。“让文化资源从大城市向小城镇、农村流动,帮助好的当代文化资源在基层落地生根。”他如是说。精准扶贫,让文化自信与旅游发展联姻。
正如习总书记指出:“中国是文化大国,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但他问道:“中国是一个文化强国吗?”我想,让中国变成文化强国的答案寄托在每个老百姓心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 文化脱贫,说到底是精神信仰的脱贫。精神扶贫绝非一朝一夕之事。精神首先体现在引导农民树立自力更生、不怕困难、艰苦创业的思想和勇气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何增强人民精神上的必胜信念是脱贫第一步。重视和加强贫困地区教育。扶贫重在扶智、扶文化。在旧州镇的白纸桥村,杨俊,一位90后大学生,回乡创业,积极利用家乡优势开展蜂蜜养殖,把先进的养殖知识从大学带到了家乡。2017年12月,它的公司将1.7万红利发给了30户贫困家庭。若有更多的大学生有投身扶贫的愿望,有回乡创业的远见,有“文字成功,神州革命;生平自许,中国青年”的责任,哪有“扶”不起来的道理!
扶贫之路,文化先行。难道只需要扶贫困人口的文化吗?不!所谓的“城里人”的文化也要扶。迎面走来一位面容朴实,衣着简陋的农民,你是否会在心里暗自嘀咕:啊,是个农民;地铁上你是否会在意坐在你身边的是一位看起来像农民工的大爷;生活中,你是否向他们透过骄傲不屑的目光......我曾经就是这样。人们心中的歧视,是阻碍社会发展进步、恐怖的隐形屏障。看着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心中莫名感动:怀着梦想与责任的农民工,为城市建起了一座座高架桥,为城市与城市之间连接了一条条轨道,而当他们向带着成就走进自己双手建造的城市时,回馈给他们的却是一个个冷眼略过的目光。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说,地狱、城乡歧视问题正在愈演愈烈。我自责,我心中的偏见与傲慢妨碍了他们为家庭脱贫致富的简单梦想;我自省,没有所谓的城里人和乡下人,给他们多一点尊重,多一点平等的关注。让城乡之间的人们逐步消退意识的隔膜,才能高效扶贫,共同富裕。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质上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而中华文化的复兴,必定来自内部,必定来自每个中国人的情感深处;全面小康、脱贫致富,实质上就是物质的脱贫,精神的致富,而这必定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部,必定来自每个中国人的价值深处——脱贫之战,文化先行!
作者:外语系 1602班 贾文韵
编辑:贾俊贤
编辑:贾俊贤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