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看点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看点 - 学生天地

【别样征途】泥沙淘尽玉始清 ——忆沙玉清先生

【编者按】为更好建设学生“第二课堂”,展现我校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书写当代青年学子奉献农业、胸怀天下的情怀,党委宣传部对新闻网“学生天地”板块进行整改,拟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叽喳寝室等栏目(近期特别增加“抗疫岁月”栏目)。敬请广大同学关注这片属于大学生自己的天地,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f94c898ee7f4469f897c084a747eaa83.jpeg


几十载风雨兼程,几十载沧桑岁月……西学中用,肩负重任。承恩师李仪祉之衣钵,鞠躬尽瘁,只为清那黄河水;开农田水利之先河,教研相长,培育人才众多,薪火相传。恰逢4月16日,先生诞辰之际,让我们一起走入先生的世界,了解沙玉清先生一生的不凡经历,向前辈致敬。


相逢——追随恩师脚步

那是1925年的秋天,风华正茂的沙玉清先生踏入了河海工程学校的大门。水利大师李仪祉曾在此任教,二人虽未在彼时相逢,却仿佛冥冥中注定要产生一段师徒情谊。学生时代的沙先生,才思敏捷,勤学好问,性格开朗幽默的他深受老师同学的欢迎。凡是感兴趣的科目,沙先生便一定会废寝忘食地用心钻研,并取得优异的成绩。求学之余,沙先生博览群书,成为了图书馆的常客。

有一日,他看到了李仪祉先生在《重农救国策》中提出了“立宪治国”的提议,顿时敬佩不已。他将先生所言“工程家不仅要研究自然科学,同时要关心社会问题,要能领导社会,开拓资源,筹划实业。”铭记于心。这对于他选择三十余年如一日地扎根黄土,产生了深远影响。

1930年,沙玉清先生毕业,赴清华大学任教。正值李先生在此任教,他治学精严、德行高洁、课堂生动有趣。沙先生对李仪祉先生崇敬已久,两人兴趣相投,一见如故,亦师亦友。也正是受到李仪祉先生的影响,坚定了沙先生一生从事水利事业的信念,从此他走向了黄河泥沙研究的艰辛之路。

求学——承先辈未竟之事业

上世纪30年代的华夏大地,天灾人祸,民不聊生。黄河口岸多次决堤,百姓颠沛流离。这些都被李仪祉先生看在眼里,痛在心上。“河患症结所在之大病,是在于沙,沙患不除,则河恐终无治理之日。”然而此时的国内,关于泥沙理论方面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沙玉清先生的求索精神如同火种一般,照亮了前行的路。他搜集了世界各国的研究资料,写出了《河流之挟砂量》的评论文章,开辟了我国河流泥沙研究的先河。

纸上得来终觉浅,李仪祉先生意识到,要把人才送到国外去学习观摩,才能西学中用。而学识扎实、勤奋笃学的沙玉清先生成为了最好的人选。在李先生的推荐下,沙玉清先生远赴德国求学。求学期间,他筚路蓝缕,克己节俭。只为能够历遍一流河工及泥沙研究情况,将更多的知识和书籍带回祖国。

赴任——扎根黄土,情怀西农

1935年5月,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成立了第一个教学组——水利组,彼时的师资极其匮乏,李仪祉一筹莫展。在1936年,李先生亲自致信沙玉清,希望他“务恳至该校任职”,沙玉清先生谨遵恩师教诲,回国安顿妻儿后,便火速赶往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任水利系主任。

在给沙玉清先生的信中,李仪祉先生写道“……知己返国,不胜喜慰,农专事属草创,水工及灌溉实验望尽力筹划,使得在西北放异彩,以资切实功效于农民……”这是一份期盼,更是一份责任。沙先生始终把教诲铭记于心,两年期间,农业水利系初具规模,人才济济。这让李仪祉先生喜慰不已,沙玉清先生也逐渐成为了中国水利界的后起之秀。

1938年3月8日,华夏罹难,山河飘摇。心忧天下的李仪祉先生竟卧病不起,含恨离世。沙玉清先生悲痛不已,发动整个西北农学院农业水利系的师生为李先生举办纪念活动。

“水利事业的最高意义,在于谋全民族之幸福。”这便是沙玉清先生一生信奉的理念,他向他的学生提出了以李先生为榜样,秉承“热爱人民,努力工作,勇敢奋斗”的信条。

治沙——完成几代人的夙愿

泥沙问题困扰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水利人,黄河水清,是沙玉清先生不懈的追求。为了解决泥沙治理问题,他主持设立了以恩师名字命名的“仪祉水土经济研究所”,并提出利用渭惠渠为试验地,开展研究,1940年武功水利实验室(原水利部西北水科所前身)便这么应运而生了,也正是当时的武功水利实验室,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水利人才。

彼时的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物质匮乏,信息闭塞。但条件的简陋抵不过师生的科研热情。土办法、土仪器,在一众人的创造之下,竟也制造出了拥有良好实验条件的水力学实验装置。也正是这些简陋却暗藏珠玑的装置,推动了黄河泥沙治理研究的发展。

战争让有识之士和杰出人才颠沛流离。为加强师生间的联系,沙先生创办了《西北水声》杂志,粗糙的纸张、劣质的油墨,写不完各方校友的拳拳报国志,道不尽河流行进间的无限奥秘。

传承——来吾导夫先路

沙玉清先生一生贡献卓著,科研成果数不胜数。1935年开创《农田水利学》学科先河,1941年制定推进于右任院长提出的西北地区《十年万井》计划,1944年创编《灌溉工学》、《水工设计》教科书,1965年开篇《泥沙运动学引论》,为我国农田水利教育和泥沙问题研究奠定了基础,为我国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水利事业的接班人。

“一个正直的科学工作者对于事业应抱敬畏之心,虔诚之意,从事求智之努力。”沙玉清先生用半生的艰苦卓绝,围绕西北水利建设的重大需求,高瞻远瞩谋划核心学科方向,开创了西北旱区水利科学的不少领域,为我校水利学科特色优势的形成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沙先生的晚年疾病缠身,在1961年冬季,一生操劳的他已经卧床不起了,但此时的他却仍有未竟的事业。他将自己的儿子叫回了西农,与他一同完成了《泥沙运动学引论》的编撰。多年的心愿终于实现,沙先生欣慰地忘记了病痛。

1966年10月30日,沙玉清先生离开了人世,巨星陨落,那个曾十八岁徜徉校园的青年才俊,将自己的功与名,永远地写在了黄土大地上,而他的儿子,沙际德先生,带着父亲的心愿与嘱托,继续在稷下故里抒写着两代人有关坚守与传承的故事。而沙玉清先生的学生,也都成为了水利界的中流砥柱,继续在为华夏的水利事业、为了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着……

三十年来忧河患,学治泥沙苦开篇;身躯病注盈甲子,服务人民志不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扎根黄土,胸怀社稷。37年如一日的奋斗,写就传奇;半生的辛勤耕耘,如今开枝散叶,桃李满天。这便是一代水利大师——沙玉清先生,一生的写照。



作者: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  赵乾佐  王正中

编发:马维源

责任编辑: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