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举办“抗逆高产生物学前沿论坛”会议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国家科技创新战略,推动生命科学与传统农业学科交叉融合,系统谋划“十五五”期间抗逆高产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促进学科交叉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我校拟举办"抗逆高产生物学前沿论坛"会议。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时间
2025年4月1-3号。1号报到,2号全天会议报告,3号离会
二、会议地点
南校区交流中心208会议室
三、会议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
承办单位: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四、日程安排
时 间 |
内 容 |
||
08:30-9:00 |
校领导致辞、全重实验室主任致辞、合影 |
主持人 |
|
王 存 |
|||
09:00-9:30 |
植物如何平衡光合和抗病 |
刘宏涛 |
刘慧泉 |
09:30-09:50 |
微管细胞骨架调控植物细胞分裂和形态建成的分子机制 |
刘夏燕 |
|
09:50-10:20 |
植物响应光信号的策略与智慧 |
李继刚 |
|
10:20-10:30 |
茶歇 |
||
10:30-11:00 |
大豆光周期敏感性与分子育种 |
孔凡江 |
毛虎德 |
11:00-11:20 |
两类液泡糖转运蛋白协同调控着果实中糖的积累能力 |
李明军 |
|
11:20-11:50 |
叶绿体蛋白的稳定性与功能调控机制 |
林荣呈 |
|
12:00-14:00 |
午休 |
||
14:00-14:30 |
植物减数分裂重组的分子机制 |
王应祥 |
刘夏燕 |
14:30-14:50 |
小麦抗旱基因及其分子遗传机理 |
毛虎德 |
|
14:50-15:20 |
水稻耐热遗传基础解析及应用 |
钦鹏 |
|
15:20-15:40 |
DNA之外:RNA编辑介导的环境适应与表型创新 |
刘慧泉 |
|
15:40-16:00 |
闭幕式 |
五、报告人简介
林荣呈,湘湖实验室(农业浙江省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8年回国,先后入选中科院人才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光生物学杰出贡献奖”等。主要从事植物光信号调控与光合作用的研究,在Science、Nat Commun、PNAS、Plant Cell、Mol Plant、Cell Reports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曾任中科院植物所副所长、中科院光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及光合作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植物学会理事及智能植物工厂分会会长、中国农学会智慧农业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担任《植物学报》副主编、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Seed Biology、Modern Agriculture、New Crops和《植物生理学报》编委等职。
孔凡江,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日本北海道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广州市杰出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负责人。主要从事大豆分子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和分子设计育种研究。在Nature Genet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 Current Biology, Molecular Plant,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New Phytologist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十五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广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担任学术期刊《PNAS》客座编辑、《Plant Physiology》、《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Molecular Breeding》、《the Plant Genome》、《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等编委。
刘宏涛,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博导,院长。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女科学家分会会长。先后获得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浦江人才”等项目资助。曾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亚太光生物学会青年科学家奖”、“中科三安光生物学杰出贡献奖”、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等奖励。围绕“光信号调控植物发育可塑性”这一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相关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发表在Cell、Developmental Cell、Nature Plants、Nature Structure & Molecular 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EMBO Journal、PNAS、Plant Cell等。担任 Plant Cell, Current Biology,PNAS (guest editor),JIPB,中国科学(生命科学),Plant Communications,aBiotech杂志编委。
王应祥,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南方大豆创新研究院院长、广东省农业生物发育与环境适应重点实验室主任、岭南现代农业与生物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研究员。获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现任“Seed Biology”资深编辑和“Reproduction and Breeding” 副编辑;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植物细胞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结构与生殖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植物生殖发育和大豆适应热带亚热带的分子遗传基础及新种质创新研究,推动“北豆南移”促进我国南北大豆均衡发展战略,组织撰写为《“北豆南移”促进我国南北大豆均衡发展的可行性调研报告》获农业农村部 “十五五”科技发展论文征集二等奖。相关研究成果迄今在Annual Review Plant Biology、Nature Plants、Plant Cell、PNAS等杂志共发表SCI论文和综述70多篇。
李继刚,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植物抗逆高效全国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200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2007年-2013年在美国耶鲁大学分子、细胞与发育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受聘为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2014年入选中组部第五批青年人才项目,202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20年和2023年分别获得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颁发的“卫志明青年创新奖”和“光生物学杰出贡献奖”。主要研究光调控植物逆境响应的分子机制,包括光敏色素信号转导和避荫反应、光与温度信号互作、光调控植物耐盐以及光与ABA信号拮抗的分子机制等。近年来以通讯作者(包括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Nat Plants、Mol Plant、Plant Cell、EMBO J和PNAS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入选2021年Clarivate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任国际学术期刊New Crops副主编,以及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Stress Biology和Seed Biology编委。
钦鹏,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农业生物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水稻品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聚焦水稻种质创新、耐高温位点挖掘,机理解析和育种利用。以通讯(含共通讯)在Cell,Science Advance,JXB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或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11项;授权专利16项;主持培育国家审定水稻品种12余个;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川渝科技学术大会特等奖1项;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四川“天府青城计划”天府科技菁英、成都市“蓉城英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四川省“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
李明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教育部青年学者入选者。2004年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学士学位,2009年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2010年3月至 2012年3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年5月至今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从事苹果糖酸品质调控领域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先后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是陕西省苹果品质调控与遗传育种创新团队负责人,在Nature Plants、PNAS、Plant Cell、Plant Physiol、Plant J、Plant Biotech J、Hortic Res等国内外期刊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优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
刘慧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小麦赤霉菌有性生殖和侵染致病的进化和调控机制研究,相关成果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 Advances、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Genome Research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荣获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农业部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特等奖。研究工作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资助。兼任中国菌物学会理事、植物病原菌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植物保护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Epigenetics Insights和New Plant Protection期刊编委。
毛虎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聚焦小麦抗旱、耐盐性状的遗传基础、分子调控机制与育种利用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Plant、Plant Cell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成果入选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担任BMC Plant Biology、New Crops、《中国农业科学》、《植物学报》等期刊青年编委。
刘夏燕,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于复旦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10年于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获得遗传学博士学位。2010年6月起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主要从事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适应机理研究,综合运用正向遗传学筛选和活细胞动态成像等技术手段,揭示微管动态调控植物细胞分裂和形态建成的新机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Plants、Plant Cell、New Phytologist、Plant Physiology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入选陕西省普通高校杰出青年人才,获得陕西省杰出青年基金。
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
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
生命科学学院
2025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