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看点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自动转发新闻网栏目 - 校园看点 - 学生天地

【情感驿站】赶庙会

   【编者按】为更好建设学生“第二课堂”,展现我校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书写当代青年学子奉献农业、胸怀天下的情怀,党委宣传部对新闻网“学生天地”板块进行整改,拟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叽喳寝室等栏目。敬请广大同学关注这片属于大学生自己的天地,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赶庙会是老家人的传统,如果在老家呆了几十年还没有赶过一次的话,是会被人笑话的。我对老家殿市镇的情感自不必说,单从赶庙会的次数看,我是多么深爱这片土地吆。

       我对故乡的感情不亚于鲁迅先生,如先生在《社戏》中描绘的情景,江南的社戏款款道来,温文尔雅,弄一叶扁舟,三两人结伴,对影成三人,陶醉在曲折悠扬的越剧里,闲庭信步,怡然自得。陕北的庙会没有太多的粉饰,硕大的戏台伫立在山坳里,远处的山上有个庙,几百级的台阶让人望而生畏。

       突然地一声秦腔打破了寂静,呼呼啦啦的人群出现了,想象不到山仡佬里还隐藏着这么多的人,男女老少席地而坐,有说有笑,大碗茶水不断,老爷子们的旱烟袋鼓鼓囊囊,他们热情的好似一团烈火,燃烧一天没有问题。人们赶庙会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上香拜佛,我是无神论者,但看见一个个面目狰狞的菩萨,罗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大喊一声“阿弥陀佛”,然后扬长而去。

  最近一次赶庙会是在高中,除了震耳欲聋的秦腔声还环绕脑际,留下的记忆不多,这次回老家终于又有了机会。我这个人比较懒惰,庙会在家门口,我就当饭后遛弯,顺便就捧个场。爷爷奶奶都是古稀老人的,他们突发奇想要去离我们镇三十多里地的鲍寺村去赶庙会,这对两个七十来岁的老人的难度,不亚于他们年轻时候跑个马拉松。既然老年人能坚持,我自然无话可说,硬着头皮也要去。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娱乐活动,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三十年前交通不发达,几十里地都是走着去,一个来回一天时间就差不多了,顶多过去听了不到一半的铡美案,磕两个响头,上三炷香,就要往回赶。经济条件好的骑个永久自行车,够他在戏台子下面得瑟一天,当然最爽的还是坐个小驴车,节能又环保,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卷,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标准。现在条件好了,坐公交车半个多小时就能过去,人们的热情却没那么高涨,公交车上坐着清一色白发老人,你说你五十多岁,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我和爷爷奶奶上车后,顿时感觉很尴尬,在这些人中间,我就是一“小鲜肉”。这些老人多是结伴出行,我奶奶,爷爷有个年轻态、健康品的保镖护卫立刻感觉倍儿有面子。

  我不禁把这些老人和留守这个敏感词汇联系在一起,老人们坐在一起,谈论着自己儿女在外面如何光鲜亮丽,事业亨通,全然忘记自己如何步履蹒跚的爬过一道道山梁来到公交站台旁。脚底的泥土证明他们走的不是太从容,身上的黄土诉说着他们年复一年和大自然搏斗的艰辛。辛苦一年,去赶庙会,却是一个人,还好有同村老友相伴,这无非又增加了老无所依的不屈。

       中途一站,上来了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我果断让座,老人还很真诚的感谢我再三,这又让我对城市公交车上的大爷、大妈抢座的情景倍增厌恶。一会儿又上来个拄拐的大叔,刚才我给让座的爷爷连忙起身,腾开座位,只说了一句:“你比我更需要”。需要拐的,何止这一个大叔?这些老人都需要拐,儿女的搀扶能使他们少许多疼痛,走山路的时候,腰能挺直点儿。如今老人们对亲人的挂念,还没有老友间的相互扶持来得实在,看到这样的老境颓唐的景象,构建和谐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下了车,老人们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向鲍寺庙上爬去。我已无法注视那些背影,他们单单是为了远在他乡的亲人求个平安符,却如此形单影只,孤注一掷。我把爷爷,奶奶搀扶坐下,自己上去求平安符,心里默念:“这个平安符本应该我们来求的”。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赵星宇

编发:马维源